新华社长春6月27日电 题:中国冬奥史上首位旗手赵伟昌:为体育强国建设发挥“冰场余热”
新华社记者王昊飞、周万鹏、王帆
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征冬奥会,他荣任旗手,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冬奥会开幕现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他荣任火炬手,手擎“飞扬”传递奥林匹克梦想。42年间,从旗手到火炬手,赵伟昌见证了中国冰雪事业一路腾飞。如今,拥有51年党龄的他初心不改,依然在为体育强国建设发挥着“冰场余热”。
“国家培养了我,造就了我。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余热,为中国冰雪贡献力量。”73岁的赵伟昌说。
中国冰雪进入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备战周期以来,赵伟昌也没有闲着。“从退休到现在一直没有离开冰场,现在主要是在国内各地参与裁判工作。”他介绍,“我的裁判等级是国际级,这样就可以参加裁判的一些组织工作。但裁判长的年龄上限是65岁,所以我现在更多是发挥余热,作顾问和辅导,把经验和理念层面的东西传承下去。”
说到传承,去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手擎“飞扬”的经历,让赵伟昌记忆犹新。“非常激动!那一刻我代表的是1980年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赵伟昌说,“参加北京冬奥会,是一件终身难忘的大事。40多年来,国家始终惦记着我们,对我们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鞭策。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踏上冬奥赛场的运动员,传递冰雪火种是我们的责任。”他说。
赵伟昌1950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国第一批冬奥人的杰出代表。20世纪70年代,他连续11次夺得全能冠军,26次打破全国纪录,成为当时国内速度滑冰赛道上的“最强存在”。伴随着竞技赛场的高光时刻,年轻的赵伟昌也迎来人生的重要一刻。
“1972年7月,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的重要目标。”赵伟昌回忆,当时在荣幸之余,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力以赴为国家贡献力量。”他说,当年中国冰雪健儿与国际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无论是竞训硬件还是技术理念都有不小差距,在队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体现在带头吃苦、提升成绩和缩小差距。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时年30岁的赵伟昌作为冬奥会旗手,亲历中国冰雪健儿第一次迈入冬奥会开幕式主会场。但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1000米、1500米等比赛项目中,赵伟昌即便滑出了超出全国纪录的成绩,最终还是没有一项能进入前20名。
“那一年,中国队全部28名运动员没有一人取得好成绩,这让我们看到了巨大差距。”赵伟昌回忆,当时中外运动员的参赛保障对比也让他震撼——许多外国选手下场后居然还有专业理疗师跟进,而中国队运动员出征前皮箱、西装等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再经打听,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的室内冰场、冰鞋生产等条件都让中国队运动员无比羡慕。“我们进专业队那些年,上冰训练都得在寒冬里摸黑赶早地来到‘泡子面’(结冰的湖面)上,更别提吃住多遭罪了。”他说。
赵伟昌认为,中国冰雪事业虽然起步于“泡子面”、“山野雪”,但正是在一批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党员带头攻坚下,中国冰雪健儿逐渐锻造了不怕苦、敢拼搏的坚韧品格。“当北京冬奥会火炬手时我就说过,现在不一样了,当年没有的我们现在都有了!”赵伟昌表示,4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冰雪的成绩不断提升,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第一代冬奥人倍感欣慰。
“从2014年张虹为中国取得冬奥速滑首枚金牌,到去年高亭宇打破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位拿到冬奥速滑金牌的男子选手。我们这批老党员、老速滑队员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这是一代代冰雪人摸爬滚打奋斗、矢志不渝拼搏的结果。”他说。
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与举办,让中国逐步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巨变的背后,是微光的力量。1980年从普莱西德湖归来不久,赵伟昌因伤选择退役,但始终未离开冰场,他担任过吉林省速滑队总教练、长春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退休10余年来,他仍常到各地兼职授课教师和裁判,为中国冰雪事业倾注心力。
“速度滑冰是我的主项,也是我的最爱。”赵伟昌说,自己年事已高,所以格外珍惜每一次为速滑奔走、服务的机会,只要国家需要、身体允许,一定在所不辞、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