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各参与承建冬奥项目的中央企业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围绕如期办赛目标,高质量高标准参与冬奥会筹办建设及服务保障工作,为办好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1月14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的冬奥气象保障团队来到延庆和海陀山,进行冬奥会前气象雷达的最后一次巡检。张家口冬奥现场的部分保障队员,也全力配合气象部门进行自动气象站的气象保障任务。
赛场外“风起云涌”
风,是影响冬奥比赛的一个重要气象要素,风向、风速,会影响运动员的表现,甚至适合比赛的举办时间。而风廓线雷达能够对风速风向实时监测,并且结合其他数据,起到预警作用。
负责气象雷达保障的队员一年会对雷达进行一次巡检。“雷达自适应能力比较强,无论天气如何都能传输准确的数据。风廓线雷达能24小时监测风速、风向,区别于传统的集中式测风雷达,这种雷达在准确度、测量范围、数据密度上都提升了一个层次。无论是终日风沙的新疆、常见台风的浙江、还是温度零下二十度的内蒙古,都有23所气象雷达提供保障,风廓线雷达在各种天气条件下,一直运行稳定。”他介绍。
“因为设备运行稳定,所以雷达都是无人值守。”魏硕总结,“当然冬奥赛事期间我们会7*24小时待命,有问题随时处理。”
为验证云雷达探测精度,更好服务冬奥气象保障,团队配合用户部门进行了一次雷达回波强度外部定标试验。无人机挂着悬浮球升空,用雷达进行探测,几次试验,雷达准确探测到定标球数据,经校验,测试精度良好,完全满足冬奥会保障需要。比赛期间,这些探测数据将为相关部门决策判断提供服务。
2021年7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测云雷达进行了为期4天的保障任务,期间出现大雾天,能见度不足50米,雷达做出及时反馈,显示实时的天气信息,为后续冬奥保障积累经验。
据介绍,为服务冬奥会气象“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预报要求,风廓线雷达和测云雷达每5-6分钟向气象部门传输一组实时风场、云探测信息。
赛场内“分秒必争”
相较于远距离“指点风云”的队友们,2021年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自动气象站保障队员在冬奥赛区冲刺的一年。为保证风传感器在人工造雪期间的正常运行,保障队员对数十套风传感器进行了改造,增加加热融冰装置,解决降雪期间机械风传感器凝冻现象。
2021年11月,由于赛区人工造雪封闭管理,气象设备太阳板被冰雪覆盖,导致设备亏电掉线。保障团队紧急与崇礼赛区气象设备保障组沟通协调,提出了市电与太阳能同时供电的方案,并立即着手开始进行改造。
几场冷空气让赛场气温不断走低,零下三十度,队员们背着几十公斤的备件,踩着厚厚的积雪进行改造,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保障造雪和场馆封闭期间设备的正常运行。
除了气象设备的安装维护,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还参与了河北省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局冬奥气象数据平台的建设。团队开发了冬奥专用版自动气象站组网平台软件,为崇礼赛区积累完整可靠的原始气象观测数据,并提供安全便捷的管理访问机制,响应冬奥会对赛区气象资料管理和访问等方面的特殊需求。
“我们的设备也同步进行了改造和平台软件升级,以满足更精细、更精准的冬奥气象服务需求。”保障队员杨津介绍。团队用两个月时间进行开发改进,自动气象站的传输密度从5分钟加密到1分钟,实现“一秒一个数据采样、一分钟数据组包传输”,为贴合用户的使用需求,数据可实现即时查询。“自动气象站每分钟向所在赛区气象服务中心发送一组气象要素数据,供气象服务中心参考并进行气象预报制作。在冬奥会网站上,每分钟更新的高山滑雪气象数据,就来自我们的气象站。”
据悉,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期间,保障团队将分为两组,气象雷达保障队员远程24小时待命,地面气象站保障人员在现场实时进行保障。